魔幻艺术家YIF魔术专访(上)

来源于一点魔术

以下是YIF访谈聊一些关于魔术自己的看法,对魔术爱好者来说也有所帮助。

Q:Yif你对魔术的理解是什么?

A:魔术,⼀“魔”⼀“术",我觉得很多⼈每天都在努⼒加强⾃⼰ 的“术”,但花太少时间去真正思考⾃⼰ 的“魔” 。

Q:那你对“魔”的理解是什么? 

A:“魔”就是魔法,魔幻。

“术”很多⼈理解成技术,我更愿意把它解释为艺术。所以魔术对我来说就是“魔幻艺术”。Robert Houdin有句话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魔术师是⼀个扮演魔法师的演员”。

但这句话如果⽤法语原⽂去理解,会多⼀层意思:这个扮演,是不停不息、不分台上台下的。

理想中的魔术师就是⼀个拥有魔法的艺术家。每⼀天,每⼀秒,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你都不停不息的在扮演⼀个魔法师。直到有⼀天,你发现这已经不是在扮演了,因为你⾃⼰也相信了。

Q:所以你会告诉观众魔术就是魔法吗? 

A:我觉得你不需要去告诉什么,艺术是⼀ 种feel,请将⼀切都留给观众去感受。

Q:你觉得什么是好魔术?

A:我们可以先不讨论电视魔术,因为我觉得电视魔术跟线下表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就先说real world performance,线下实战表演。

这世界上有太多的魔术师变两个⼩时的 table hopping(沿桌魔术)才赚500rmb,也有魔术师只商演5分钟就赚10万美⾦。也许这两者的差异核⼼不光在于⼤家认为的marketing(⾃我市场化 包装)

我觉得通常差异的核⼼就是有很多魔术师认为变魔术只是fool观众,娱乐观众,让⼤家开⼼,“哇哇哇哈哈哈”就够了。 如果你真认为魔术只是⼀种“骗⼈的娱乐表演艺术”,那么也许你只值500rmb。

相反,那个5分钟就收10万美⾦的⼤师可能从不随随便便“变魔术”,⽽是⼀旦出⼿就已经意味着动摇整个房间所有⼈的世界观,甚⾄重新定义所有⼈的信仰。

他哪怕只消失⼀枚硬币都会做到让全场观众真的相信这枚硬币,这快真切的⼩⾦属圆⽚,就在他⼿⼼的这个空间⾥,失去了它在这世界上的存在。就像 Paul Harris曾经说:如果这世界上真有⼈有能⼒,哪怕把⼀粒沙⼦真正地消失了,全世界的⼈都会愿意穿过半个地球来看他表演。所以站在laymen的⻆度,如果真有⼀个⼈有能⼒真正地消失⼀枚硬币, 当然会有⼈愿意花⼏⼗万来亲眼见证神话。

⽽相反,⼀个table hopping只会把硬币变来变去的coin worker,⼤部分laymen就会觉得看到⼀个“⼿快戏法⼤师”(⼤部分laymen看到⼀个One Coin Routine的确有这样的感觉) 赞赏你的⼿快,灵活,也许laymen只愿意掏⼏⼗块⼩费。

可以举的例⼦还很多,长话短说,想表达的是,我个⼈始终认为魔术的价值就在于那个“魔”字。

我认为魔术的感觉⾥(简称“魔感”)娱乐性只是⼀⼩部分,“魔感”的核⼼永远是你有多少“魔” 。对我来说好魔术,就是魔值,信仰值⾼的魔术。

Q:如何让观众感受到你是在表演魔术给他,⽽不是在玩他,表现得⽐他聪明, 或者让他觉得他只是被骗了 

A:我有时会教⼀些self-working魔术给身边的好朋友。

如果只教⽅法不传授任何表演理念,可以观察到,⼀⼤半⼈第⼀次表演魔术会⾃⼰把⾃⼰放在⼀个跟观众对⽴的位置上。有⼀种学徒过于⾃信, 开场⽩就跟观众说:“刚刚学了⼀个魔术太屌了你绝对看不出来,来!”

站在观众的⻆度,他⾃然觉得这是⼀个challenge,是⼀个“我要破解不了我就输了”的游戏。还有⼀种学徒不够⾃信,因为⼼虚,表现出⼀种“怕被奥客找麻烦”的态度,结果也让观众觉得⾃⼰被魔术师置于对⽴⾯。

要记住,你不是David Blaine,你不是只要⾛过来,什么都没做,就⾜以征服全场的那种⼈。核⼼建议就是不要有ego: 保持谦虚,建⽴信任,不要太以⾃我为中⼼。你只是在这个时刻,这个空间, 给⼤家分享另⼀个世界,这⾥的关键词 就是“分享”:“来,⼤家⼀起,我们⼀起做个测试,我不确定可不可以,我们试试吧......” 增加这种“我们⼀起”的概念,⽽不 是“我”给你们怎么怎么样。

对于防备系统过强的潜质奥客,建议让他当⼀次英雄。选择⼀些看起来是他完成的效果, 看起来像是开发了他身上的潜能,然后把⼀切credit都转让给他。 当你的魔术已经不仅仅是“哇哇哇哈哈哈”,当你已经真正达到不可思议的境 界时,⼩⼼你说的每⼀句话,因为这时候你的“观众是最脆弱”的。

Q:观众最脆弱是什么意思? 

A:我认为魔术有三个层次,境界:

1-任何⼀个没被看出⽅法的魔术理所 当会赢得观众的wow,哇,欢呼,掌声 :“哇完全看不出来啊!好厉害!怎么变的?”当观众这样感叹时,通常代表你的魔术基本上成功了,但是你并没有打破他的信仰,他没有相信这是魔法,他的世界观没有被动摇。

2-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对的效果,魔值是达到了⼀种suspension of disbelief(怀疑之上)的状态。如果说层次1的魔术让观众觉得“我好像找不到任何解释”,层次2就直接让他坚定地下⼀个结论:“这件事绝对没有任何解释。” 也就是你不仅仅成功地封上了所有“假设的路”,⽽且你让他相信了“完全没有路”。这个魔术已经不可思议到⼀个观 众“不得不信”的地步。

通常在这时候你听到的不是⼤声的哇或欢呼,⽽是发⾃ ⼼底的⼀种喘⽓声,倒抽⼀⼝⽓,英⽂gasp......这⼏秒或⼏分钟的状态,就是Rene Lavand常说的amazement,Paul Harris说的astonishment,这就是任何其它艺术⽆法制造的⼀种奇妙的感受,或很多⼈理解的“回到梦想⽆限⼤的童年时代” 。

在层次2的状态下,观众就是最脆弱的, 因为他的理性防备系统,知识逻辑保护壳,在astonishment下的这⼏秒,完全是裸的。也就是这⼏秒钟,观众会觉得在你⾯前就像没穿⾐服⼀样。

在这个时候,你要是情商低到傻傻地摆个pose,装个酷,cue个掌声,有可能会让你的观众深深地讨厌你,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们的感受,在他们最⾚裸最敏感的时候还很⾃私地只顾着表现⾃我。Armando说不观察观众的感受,是太多魔术师会犯的 错误,就像⼀个⼈已经KO了你还去踩他⼀脚。

3-相反,如果在astonishment下的这⼏秒,你传递给他们⼀些发⾃内⼼的信息或正能量,会直接穿过他们⼀切的理性保护壳,植⼊他们内⼼最深处。在这个时刻,震撼慢慢化为⼀种纯粹的感动, 他们会深深地感谢你,他们会记住你, 这就是我认为的第三个层次。

⼀部好的电影,⼀本好书可能需要两个⼩时才能触动观众的内⼼。⼀个好魔术,也许只需要⼏分钟,但却可能给⼈留下更深的记忆。

meaningful,emotional magic,有意义,有感情的魔术⼀直是我的终极追求。不是每个魔术都能做到,⾸先你要真⼼⾜够爱你的观众。你不是来收钱服务他们,你不是来证明你是谁或你多厉害。 你就是在这个空间跟他们⼀起分享。

⽽且当你真正地的完成了⼀个第三层次的魔术时,你会发现在这个时候,没有观众会想去破解你,因为你已经成为他们的贵⼈。我觉得也许这就是魔术的最⾼境界。

Q:所以你觉得⼀定要给魔术赋予意义吗? 

A:也不⼀定,我⾃⼰的⽇常repertoire(节目单)中也只有⼀⼩部分魔术是能达到第三层次的,⼤多数还在第⼆层次。

但我个⼈认为第⼆层次也是我们该有的基本追求。 当你开始⽤“魔”的⻆度去思考你 的“术”时,你会在变每⼀个魔术时先想:“我这个流程到底是在展现什么样的魔法?你会思考:“我这个ambitious card是要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张牌穿越了半副牌,还是中间那张跟上⾯那张交换位置了?还是在我⼿上这个空间时光倒流了,回到10秒前还没插进中间?”

因此你也会⽤“魔”的逻辑去重新构思你表演的前后顺序,再也不会在⼀个ambitious card后接⼀个pick a card trick。因为当你让观众再选⼀张牌放回来时,他已经相信你只需要⼀秒把它变 到最上⾯,那么找到他的牌⼜有什么了不起?

虽然我觉得这世界上有很多很有才的comedy magicians,我个⼈不是很爱看喜剧成分跟魔术⼀样重的comedymagic。

我觉得魔术可以幽默,但不能变成魔术喜剧。就像Rene Lavand说的, what we do is amazement,not amusement,always amazement first。意义这种东⻄也不⼀定硬要加在每个魔术流程中。如果你有想表达的东⻄,但不适合放在⼀个魔术中,你也可以先制造amazement,当观众回神的时候,特别想更多地了解你的世界时,再给他分享⼀些特别的东⻄。

Q:“分享⼀些特别的东⻄”指的是什么?

A:还记得⼩时候,我经常跟我发⼩(⼀个犹太⼈)讨论耶稣或摩⻄。我⼀直跟他辩论说我觉得耶稣和摩⻄就是“伟⼤的魔术师”,因为仔细研究完发现他们制造的很多奇迹都有可能是魔术。当然我发⼩跟我争执了很多年,这个要深⼊探讨的话估计⼜能写个论⽂了。

总⽽⾔之,⽆论是圣经还是中世纪巫师,我发现魔术在还没变成⼀门表演艺术前就是⼀个打造信仰的⼯具。在⼀些laymen感到了震撼,愿意⼀切都相信你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分享,种下⼀个idea,⼀个种⼦, 这就会变成他们的信仰,陪伴他们⼀起成长。

Q:怎么找到⾃⼰的风格?怎么在⼤家都模 仿刘谦的时代⾛出⾃⼰的风格?

A:很多⼈会跟你说,先去模仿⼀个你最喜欢的魔术师,再慢慢找到⾃⼰。我个⼈建议, ⼀开始就不要去模仿,因为你不是他。

相反,忘掉他的节奏,他的台词,因为Daortiz的dadadadada只适合 Daortiz,Tamariz的⾃high只适合 Tamariz,这世界上也只有⼀个刘谦。

建议拿出你的⼿机,先⽤你⾃⼰最⾃然的状态,语速⾃拍⼀段你的魔术表演。然后忘掉这个⼈是你,客观地看⼀遍,⽤第三者观众的⻆度评价⼀下。这时候也许你会觉得⾃⼰很傻、很呆、节奏卡、零魅⼒,零特⾊,这就是⾃我探讨的开始。

Q:如果很迷茫完全不知道⾃⼰该是什么风格怎么办?

A:我的英国好友Ben Earl曾经跟我说,他为了找到⾃⼰的风格,就直接出门变街头魔术。同⼀个魔术,先⽤⼀个经典神秘魔法师风格震第⼀拨⼈,然后换个神经病搞笑风格去娱乐第⼆拨⼈,最后还尝试受害者风格。

总结完所有laymen的反馈,总结⾃⼰在哪种状态下最舒服,再从每⼀种⻛格⾥取出个百分⽐, 创造出⼀个属于⾃⼰的综合风格。

魔术师不光要做⼀个好的演员,你⾸先要做⼀个好的编剧和导演。因为你要⾃⼰给⾃⼰编导⼀个风格。就像⼀些厉害的演员,如果有⼀天⾃⼰做了导演来编导⾃⼰的⻆⾊,会探索出不⼀样的魅⼒。

我个⼈觉得,核⼼还是在于⾃我认知。 并不是肤浅地问⾃⼰:“我是感性的⼈还是个搞笑古怪的⼈?我适合什么样的感觉?” ⽽是需要花⼤量时间,去思考出你⾃⼰的⼈⽣哲学。

这种问题真不是⼀下午就能想出来的。随着你年龄和魔龄的增长,你会不断地对魔幻艺术有全新的理解。 六年前我第⼀季的风格是我在那个年龄段觉得最好的,我现在根本⽆法直视当年的⾃⼰。⼀个不断⾃我反省的魔术师肯定每5-6年变个样,因为他已经在更高维度上思考问题了。如果说了这些你还是对⾃⼰完全没想法,那我建议你 多看⼀些书,也许从中会得到启发。

Q:刚好我想问你都喜欢看什么书?推荐什么书? 

A:我觉得对我个⼈启发最⼤的都是⼀些⾮魔术的书,我特别喜欢看历史、哲学、希腊神话有关的书。

我特别推荐每个魔术师好好地读⼀遍弗洛伊德的⼀切作品。他对⽆意识和潜意识的探讨会让你换个⻆度思考⾃⼰的魔术和laymen的思维。

⽣命短暂,⼈的精⼒就那么多,所以不建议花太多时间在畅销书上。反 复读⼀些经典我觉得更实际。

⼀本好书必须有个reconstruct的功能,在你读完后重建了你对⼀件事的思维模式。 Darwin Ortiz的Designing Miracles我认为 就是⼀个经典,建议你读三遍以上。第⼀遍做笔记。第⼆遍真正吸收⼀些东⻄化为⾃⼰的内在去表演实战。第三遍去探讨那些论点是对是错。个⼈觉得⽐ Strong Magic还更值得⼀读。

看书我觉得⼀旦翻开了就要有⾄少看两次的⼼理准备。如果你只打算翻⼏⻚或以两⼩时速读过⼀遍,只是为了在同⾏⾯前显摆⼀下,那还不如⼀次都别翻开。

这个时代的问题就是太多⼈追求快、多、 浅。

最快的速度看最多的东⻄,拇指滑⼀滑屏幕,1分钟看⼗⼏个对你⼈⽣没⽤的信息和⼋卦。美国⼈说the generation of thumbs,拇指的⼀代,反⽽让⼈变得更浅薄......⼀些好⽂章看完标题就觉得读完 了,⼀些好书下完单的那⼀刻就感觉已经结束阅读了,⼀些好魔术知道⽅法了就感觉⾃⼰会了。

在这个⼤家都求多,求快的时代建议你选择slow down......放慢速度,求少,求深。

我说的DesigningMiracles,哪怕你只翻⼏页,就这⼏页反复读三四遍,背下来,化为你的内在,都⽐你随随便便翻⼗⼏本书要有⽤的多。

《魔幻艺术家YIF魔术专访(下)》

魔幻艺术家YIF魔术专访(上):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